书圣王羲之由于久存“逸民之怀”,又遇到与上司王述不合等原因,于东晋永和十一年三月九日(公历355年4月7日)在父母墓前发誓永不再仕,这就是著名的“称病去郡”之举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说他辞官以后“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,戈钓为娱。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,采药不远千里,遍游诸名山,泛沧海。叹曰:我卒当以乐死。”又说:“顷东游还,修植桑果,今盛敷荣。率诸子、抱弱孙、游观其间”、“颐养闲瑕”,《本传》还说过:“羲之雅好服食养性,不乐在京师,初渡浙江,便有终焉之志。会稽有佳山水,名士多居之。”又说:“吾素自无廊庙之志,……自儿娶女嫁,便怀尚子平之志,数与亲知言之,非一日也。”还说:“常依陆贾、班嗣、杨王孙之处世,老欲希风数子,老夫志愿尽于此也。"
汉初的陆贾,著《新语》,对刘邦建国以后的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,而对诛诸吕、立文帝作用尤大。汉班嗣推崇老庄的“绝圣弃智,修生保真,清虚淡泊,归之自然”的精神。认为如若为名声羁绊,则学不到老庄大道的精髓。杨王孙更主张“裸葬”,“以身亲土”不带走世间任何东西。向长,字子平(向或作尚),是汉代逸民。他在儿娶女嫁之后即“敕断家事”,“俱游五岳名山,竟不知所终”,世称“向平愿了”。总之,王羲之的主张和愿望是:为官则尽心尽力,尽可能为国家做些好事。辞官以后,特别是子娶女嫁之后,以游乐终其余生,不向社会索取任何东西。只是因为他热心服食等原因,严重的损害了他的身体,愿望完成得并不满。
还有一条:是王羲之自己很少提及的他的书法艺术。在职时,他认真办事,写字不会很多。辞官以后,比较清闲,书法上必然下过更大功夫。艺术上也登上新的台阶。见过他真迹较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,他的书法直到末年才达到高峰。如刘宋虞龢说:“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,不胜庾翼、郗愔,迨其末年,乃造其极”。唐孙过庭亦说:“是以右军之书,末年多妙。当缘思虑通审、志气和平、不激不厉,而风规自远。梁代的陶弘景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,如说“凡厥好迹,皆是向在会稽时,永和十许年中者。”但他针对梁武帝提出的羲之独运“意疏字缓”的怀疑,提出羲之末年自书很少、“缓异”出自代笔人的观点,否定了羲之末年亲书不好的说法,只是陶弘景、梁武帝当时都看到了哪些代笔人书法,我们已无从考查了,
从传世的王羲之书作来看,属于誓墓以后的作品,数量不少,主要是书信。这些书信,有的只存文字,书迹失传。就是传世书迹之中,情况也很复杂。有的属于精品,艺术性极高,远远超过辞官以前的作品;有些书写一般,不属于精品;也有些可能是伪品,或转摹严重失真,已不具备书圣书法的基本特点。下面我们尽量选取好的或较好的作品介绍,个别可能是伪品的书迹,由于其内容重要,作伪者或有所据,故也酌情收入。
对于哪些是王羲之辞官以后的作品,前人和时人都有不少研究。例如宋代的黄伯思、清代的包世臣、鲁一同。现代的麦华三、王汝涛、刘涛、刘茂辰等先生,都有过专门研究。本人也多有参考。由于篇幅所限,除少数必要者外,不一一出注。为了眉目清楚,分了几个小题,但有些内容相互交插,不易分得十分清楚。故不必拘泥。
一、关于国家大事
王羲之辞官以后,仍然关心国家大事。如永和十二年,桓温等率军收复旧京洛阳,举国欢庆。羲之也与他们有许多书信往来。兴奋之情、祝贺之意,溢于言表。
1.《破羌帖》
(又称《王略帖》,刻帖,曾为米芾收藏、收入《宝晋斋帖》,《绛帖》、《二王帖》等亦收入,帖文为:
知虞帅书,桓公以至洛,今摧破羌贼,贼重命,想必禽之。王略姑及旧都,使人悲慨深!此公威略实著,自当求之于古。真可以战,使人叹息。知仁祖小差,此慰可言!适范生书,如其语。无奕故须后问为定。今以书示君。
帖中的“虞帅”,有人以为是虞潭,待考。“羌贼”:指姚裹,羌人。原为后秦将领,一度降晋,后又反,成为殷浩、桓温北伐的主要对手。仁祖:谢尚,差:同瘥,病愈。范生:范宁。无:谢奕字,时任桓温司马。
此信是听到摧破姚襄、收复旧都洛阳后,十分高兴,并赞扬主帅桓温,时在永和十二年下半年。
此帖米芾曾以高价购得,认为其笔法入神。带有章草笔意。米芾因得此帖和王献之《十二月帖》、谢安《八月五日帖》,命其书室为“宝晋斋”。
2.《都下帖》
又名《桓公当阳帖》、《桓公帖》,有墨迹本和刻本墨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《淳化阁帖》收入。帖文为:
得都下九日书,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,久当至洛,但运迟可忧耳。蔡公遂委笃,又加下,日数十行,深可忧虑。得仁祖廿六日问,疾更委笃,深可忧。当今人物渺然?而艰疾若此,令人短气。
“当阳”:在今湖北荆门县西南。“运迟”:运粮迟缓,令羲之担心。“蔡公”:蔡漠。此时病重,不久逝世。“仁祖”:谢尚,此时亦病重。此书写于永和十二年下半年。虽已恢复洛阳,但人才寥落,蔡公、谢尚等大将又病重,其使羲之忧心。
此帖墨迹笔画软弱,缺少王雄强气势,当是摹书人功力不够或属根据文字伪造。刻本略好,但也在水平之下。只能作为参考。
二、关于同亲友交往
由于王羲之亲戚朋友众多,有些数十年中一直保持着联系(如与周抚、二谢、二郗等)。所以这部分书信也最多,现在只能选择少数几封作为代表。
1.《远宦帖》
又名《老妇疾笃》、《省别》,墨迹本,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收入《十七帖》。帖文是
省别具。足下大小问为慰。多分张。念足下悬情。武昌诸子亦多远宦,足下兼怀,并数问不。老妇顷疾笃,救命,桓忧虑。余粗平安。知足下情至。
这是寄给周抚的一封信。因称妻子郗璇为“老妇”,必是晚年所写。“武昌诸子”指何?徐邦达先生认为:“抚妹嫁荆州刺史(镇武昌)陶侃儿子陶瞻”,意指陶侃诸子(陶侃共十七子)。包世民亦主此说,刘涛、刘茂辰则认为“武昌诸子”指当年在武昌庾亮幕中的殷浩、孙绰、王兴之、范汪诸人。
此帖书法极精。徐邦达称:“此帖勾摹精到,笔画锋棱毕现,神采风度,应去晋不远,确定唐摹善本。”这可说是评价极高。笔者认为,从每个字看的确十分生动,绝非那些磨去棱角的摹品可比。但每字大小均衡,缺少章法上的错落有致,是其不足之处。
2.《上虞帖》
又称《夜来腹痛帖》,唐人摹本,现藏上海博物馆。刻入《淳化阁帖》等帖。文为:
得书知问。吾夜来腹痛,不慎见卿,甚恨,想行复来,修龄来经日,今在上虞,月末当去,重熙旦便西。与别,不可言。不知安所在。未审时意云何?甚令人耿耿。
修龄:即王胡之,羲之叔父王廙第二子。永和十二年卒。重熙:即郗县,羲之妻郗璇小弟。升平五年卒。安:指谢安。上虞:今浙江省上虞县。当时属会稽郡。谢安和王廙族人都曾住在此地。这是一封报告胡之和郗县行踪的信。应是答复来信者。谢稚柳认为,此书写于永和九年至十二年之间。刘涛定在水和十二年或稍前。刘茂辰定于升平二年。大概他认为王胡之死在永和十二年的说法不确,他认为胡之应卒于升平元年或二年(见其有关王胡之帖“箋证”)。
关于对帖摹本的优劣,谢稚柳先生认为“逊于(万岁通天帖》的王羲之书”,“但此帖体势的灵动绰约,丰肌秀骨,却远较王羲之的《何如帖》为胜。"
3.《初月帖》
墨体,载《万岁通天帖》,现藏辽宁省博物馆。文为:
初月十二日,山阴羲之报。近欲遗上书,济行无人,不办遣信。昨至此,且得去月十六日书,虽远为尉。过嘱卿佳不?吾诸患,殊劣劣。方涉道忧悴,力不具,羲之报。
此帖勾摹极精,应是较好的传达了原作的精神。这已为世所公认。但此帖书于何时?当未见有人明指。只见徐邦达先生约略谈到“《初月帖》书法苍劲雄强,应是晚笔。"他是从书法艺术着眼,这无疑是对的。笔者认为,从许多迹象来看,它确应是晚年所写,而且可能是末年在剡县金庭所写:理由一是他自称“山阴羲之”。说明他是辞官以后,并且是决定定居山阴以后才可能这样写。如果仍然居官,就没有自由,今天在此任职,明天可能调往他处。如他曾在临川和建康任职,未见过他写“临川羲之”或“建康羲之”,即使是辞官以后,暂居山阴而无在此“终焉之志”,也不会如此自称:理由二,“济行无人,不办造信”说明他是在一个道路闭塞,只通水路的地方。故很可能是在剡县,只靠曹城江出入。顺便说一下,“济”字有人释为“停”字。“停行无人”是难以讲通的;理由三,“吾诸患,殊劣劣”,也符合他末年的身体状况,四、从书法艺术上看,此帖不仅字字有变化,而且笔笔有变化。这种随心所欲,应手万变的情况,只有在末年才开始出现,这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,故笔者认为,此帖很可能是末年,在剡县金庭所写。
4.《寒切帖》
又称《谢司马帖》、《廿七日帖》,唐摹本。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。《淳化阁帖》等收入。文曰:
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:得十四、十八日二书,知问为慰。寒切,比各佳不?念忧劳,久悬情。吾食至少,劣劣。力因谢司马书,不一一。羲之报。
“谢司马”即谢安。谢安多年隐居东山,不愿出仕。至升平元年、二年,谢尚、谢奕先后病逝,特别是谢万于升平三年因兵败被免为庶人后,谢氏家族无人为官,影响到谢氏家族的地位和前途时,谢安才不得不出山为桓温司马。时在升平四年(360)八月。
此帖上有梁僧权押署,说明曾入梁内府。梁武帝、陶弘景等都是鉴藏高手。所以凡有梁人押署的摹本,只要真实不伪,均为精品。此书书于王羲之逝世的前一年或前几个月,属于典型的“末年书”。在羲之书中,写得这样好而又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实在不多。
前人曾给此帖以极高评价。如明娄坚说“寻绎再三,往往得其异趣。真所谓从容中道者。米元章云:世人以努张为筋骨,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在焉。余幸得再睹神物,益信此语之妙解。”明董其昌也说:“所谓山阴衣钵,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。”《清河书画航》亦云:“是无上右军名迹也。”今人徐邦达亦说:“觚棱转折,备见锋芒,精好亦不在《远宦》之下。是唐摹善本无疑。”
试看此帖,字形微扁,尚存较多的章草笔意。笔画简得不能再简。写来好像毫不费力而厚重古朴,风神高远。有味之不尽之感。这正是炉火纯青,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成熟境界。笔者认为,此帖和《初月帖》应该是王羲之书法“末年名妙”作品的杰出代表。
三、造房、修园、游历
正如《本传》所说,羲之辞官之后“修植桑果……游观其间”,“尽山水之游,“戈钓为娱”。这在他的书信之中都有所反映,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目的。现选择几则。
1.《丘令帖》
又名《丘令宅图帖》,原载《淳化阁帖》卷八。原文:
丘令送此宅图,云可得四十亩。尔者为佳,可与水丘共行视。佳者决便当取。问其贾。
“丘令”:姓丘的县令。“宅图”:修建住宅的图纸。意思是有姓丘的县令送来建宅的图纸,占地40亩。如果视察合适,就问清价钱多少。这个宅图,很可能就是今嵊州金庭的宅院。此信应写于王羲之辞官以后(永和十一年三月以后)不久。
2.《小园帖》
原载《淳化阁帖》卷八。文为:
仆近修小园子,殊佳。致果杂药,深可致怀也。倘因行往,希见比二处动静,故常患,驰情。散骑痛转利,庆慰。姊故诸恶,反侧。永嘉至,奉集,欣喜无喻。馀可耳。
得华直疏,故尔诸恶不差,悬忧。顺何似未复。庆等近消息,悬心。君并何为耶。此犹未得尽集。理行大剋。迟此无喻。
此帖下一段有人分作另帖。此信应是寄郗愔的。告诉他所修小园种有水果和杂药,非常满意。并告他姊(郗璇)和弟(郗县即散骑)身体近况。
此帖后半部分笔画刚健恣肆,应该说写得不错,但与羲之其他草书不同,有人怀疑为伪作。录此备考。
3.《来禽帖》
又名《青李来禽帖》,原载《十七帖》。文曰:
青李、来禽、樱桃、日给滕。子皆囊盛为佳,函封多不生。
“来禽”:即苹果。一说沙果。因此树常常引来鸟类而得名。“日给滕”即海棠果。
这是寄给周抚信中的一个“便条”。并说明,这几种果树的种子宜用袋子盛装,用函密封则多不能生芽。
《十七帖》中都是草书,惟此五行二十字是行楷。字数虽少,但保存了王羲之行楷的面貌,是研究王羲之行书的宝贵资料。
4.《胡桃帖》,原载《十七帖》。原文:足下所疏,云此果佳。可为致子,当种之。此种彼胡桃皆生也。吾笃喜种果,今在田里,唯以此为事。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,大惠也。
此帖与上帖可能原系一帖,《来禽》是此帖的附条。帖中“吾笃喜种果,今在田里,惟以此为事”,充分表达了他以此为乐的心情。
此二帖应书于他安居剡县新居并开垦果园以后,
5.《八日帖》
原载《大观帖》卷八。原文:
八日,羲之顿首,多日不知君问。得一昨书,知君安善,为慰,仆比小差而疲剧。昨若耶观望,乃苦舆上隐痛,前后未有此也。然一日一昔,劳复不极,以此为慰耳。力不具。
“若耶”:或称“若邪”。山名,在今绍兴市东南,又为溪名,即五云溪,在若耶山下,相传西施曾在此浣纱,故又名浣纱溪。此地风景优美,故羲之乘轿来此游览。首次感到身体隐痛,但休息一夜就好了。看来他是退隐不久开始的近地旅游之举。
6.《七十帖》
原载《十七帖》。原文:
足下今年政七十耶?知体气常佳,此大庆也。想复勤加颐养。吾年垂耳顺,推之人理,得尔以为厚幸。但恐前路转欲逼耳,以尔要欲一游汶岭,非复常言。足下但当保护,以俟此期,勿谓虚言。得果此缘,一段奇事也。
此信是致老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件之一。“年垂耳顺”:即将六十岁。王羲之活了五十九岁,可见此信是写在该年(升平五年)或略前几个月。“汶岭”:即岷山。四川著名的旅游景点。信中表达了自感来日无多,很想一游汶岭的迫切心情。
7.《蜀都帖》
亦载《十七帖》。文为:
省足下别疏,具彼土山川诸奇。杨雄《蜀都》,左太冲《三都》,殊为不备。悉彼故的多奇,益令其游目意足也。可得果,当告卿求迎,少人足耳。至时示意。迟此期,真以日为岁。想足下镇彼土,未有动理耳。要欲及卿在彼,登汶岭、峨眉而旋,实不朽之盛事。但言此,心以驰于彼矣!
此信是前信的更加具体化。已开始准备行动。不仅游汶岭,还要游峨眉山,亲睹杨雄和左太冲写的“蜀都”的壮丽景观。可惜,王羲之终未实现自己这一宏伟的旅游计划。大概由于身体急剧恶化,不久就去世了。
四、子、孙情况和自身健康状况
王羲之有七儿一女,内外孙十六人。辞官以后,儿孙辈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。所谓“情之所寄,惟在此等”。他们的欢乐,使他高兴:他们的不幸,使他悲哀,以致伤及他自身的健康。本来想借以“长生”的“服食”,也严重的损害了他的身体。以致他晚年百病缠身,痛苦万状,有关这方面的书信是他晚年书信中的大宗。此处只能选取若干以见一斑。
1.《儿女帖》。原载《十七帖》。帖文:
吾有七儿一女,皆同生。婚娶己毕,惟一小者尚未婚耳,过此一婚,便得至彼。今内外孙十六人,足慰目前。足下情至委曲,故具示。
“同生”:同母所生。“惟一小者当未婚”:指王献之,当时只有十六、七岁。“至彼”:至周抚所在的蜀都。
此帖收入《十七帖》,笔画龙副,风神高雅,是末年之笔。
2.《中郎女》,原载《淳化阁帖》卷八。原文:
中郎女颇有所向不?今时婚对,自不可复得。仆往意,若颇论不?大都此亦当在君耶!
这是羲之致郗昙(或郗愔)为小儿王献之求婚的信函。郗昙曾任中书郎。郗昙女郗道茂后终于与王献之结婚,二人感情很好,后被迫离婚,尚新安公主,成为献之终身憾事。
与此信有关的有王羲之致郗愔论婚书。未见书迹,不录。
3.《二孙女帖》,原载《宝晋斋帖》。原文:
羲之顿首,二孙女不育,伤夭命。痛之缠心。不能已已。哀悼切心。岂图十日之中二孙殁,如何!羲之顿首。
这是羲之向亲友报告其二孙女不幸夭亡的书信之一。类似的信函还有《期小女》、《延期、官奴小女》等多封。延期小女只有四岁,官奴小女年龄不详,十天之内连续夭亡。使他“痛之缠心,不能已已”。其他书信不录。
此数信都载《宝晋斋帖》。行书。笔迹可疑,但内容不像伪造。
4.《鹘笔帖》,原载《宝晋斋帖》。原文:
鹘等不佳,都令人弊见此辈。吾衰老,不复堪此。
“鹊鹘,孙辈小名。当时人们喜欢以动物为幼儿小名。可能由于孙辈连续夭折,使他过分伤心,听说又有孙辈得病,他自感衰老,爱不了如此打击,故不敢去看。此帖为草书。
5.《转佳帖》,原载《淳化阁帖》卷八。原文:
君顷就转佳不?仆身秋便不佳,今故不善差。顷还,少啖脯,又时啖面,亦不以为佳,亦身芳弊。散系转久,此亦难以求泰。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,此或速弊。皆如君言。
这是与朋友交流身体状况和服食经验的信函。“散”,指服食五石丹后要散发,需吃寒食等情况。由于服食,只能吃少量的肉脯或果脯,或一点点面食。他与收信者都认识到服食并非一个好的做法。“分外”:本分以外。这里可能指长生。以服食求长生,不仅不可能,还可能导致速弊。
6.《服食而在帖》,原载《宝晋斋》。原文节录:
服食而在人间,此速弊分明,且转衰老,政可知。乃欲与彦仁集界上,甚佳。……
此信与前信内容相近,说服食不仅会使人速弊,还促人衰老。“政”,羲之祖名正,以“政”避讳。彦仁,何人不详。
7.《衰老帖》,原载《淳化阁帖》卷六。文曰:
吾顷无一日佳。衰老之弊日至,夏不得有所啖,而犹有劳务,甚劣劣。
羲之末年,此类书信甚多,如“吾疾故尔沉滞,忧悴解日”,甚至“常恐一夏不可过”。此信中“无一日佳,衰老之弊日至”,以致夏天不能吃饭。可见已自知来日无多。
8.《干呕帖》(《如常帖》),墨本,现藏天津博物馆。尚未见出版。据徐邦达先生云:“《石渠宝笈初编》御书房著录唐摹王羲之《干呕帖》,有上等、次等二卷。上等卷现已失传。”天津博物馆所藏为次等。又云此本“形模笔画涩滞,不足称为善体,以纸墨气色来看,至多为明代物。”此帖刻入《淳化阁帖》卷八。帖文为:
足下各如常。昨还殊顿,匈中淡闷,干呕转剧,食不可强,疾高难下治,乃甚忧之。力不具。王羲之。
和前些帖一样,胸闷干呕,吃不下饭,甚至已到了不可救治的程度。可见至辞世不远了。
此帖书法,确定呆滞迟缓,已无他帖的雄强爽利风致。但也不像伪造。很可能为病重时的绝笔。可惜帖中未书日期。如有日期,或可对羲之病卒月份作些推测。
五、书艺作品
所谓的“书艺作品”,是指不为实用(如写信为与人交流信息,《兰亭序》为诗集写的序言等)而写,只是为书法艺术(作为书法范本,或专以书寄兴等)而作的作品。这里选了他的《黄庭经》、《东方朔画像赞》、《曹娥碑》等作品。这些作品是否出于王羲之之手?是否书于晚年(如《黄庭经》等书尾注明书于永和十二年等),都还可以研究。但都不妨碍我们作为研究材料介绍。正象现传《兰亭序》是否为王羲之撰、书:神龙本是冯承素摹写还是明人伪造?都尚可研究一样。这是需要说明的。
1.(黄庭经》、
《黄庭经》是我国古代记载道家养生、修炼的典籍。传为王羲之所写。有的刻本上还明确写有“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。”
刻本有八字本和七字本。七字刻本前两句为:“上有黄庭下关元,前有幽阙后命门”。八字本为“上有黄庭下有关元,前有幽阙后有命门。”以七字体流传较广。
梁陶弘景《论书启》说:“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。《黄庭》、《劝进》、《缘赞》、《洛神》……”。唐祷遂良《右军书目》亦列有此《黄庭》。可见流传甚久。
台北故宫、北京故宫都有唐人硕黄墨迹本。著名的刻本甚多。如秘阁续帖本、越州石室本、停云钹本、张廷济藏本、吴荣光藏本等。此帖作为小楷范本,影响甚大。
2.《东方朔画赞》
是传为王羡之所写的另一种小楷书。有的帖末写有“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于王敬仁”。王敬仁即王修(333-357),是太原王氏,王羲之的好友。
东方朔,字曼倩。汉武帝弄臣。以诙谐、滑稽著称。官至中散大夫。《画赞》的文字作者为西晋夏候湛。王羲之曾经写过《画赞》,见于梁陶弘景《论书启》和褚遂良《右军书目》。
原文首句是:“曼倩,平原厌次人
也。 "(下略)
著名的版本有:唐人临本,墨迹,绢本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引行,有多处缺字。此本书法雍容厚重,锋芒犹在。远胜已磨平的刻本,至少可以窥视唐以前小楷风采。
越州石氏本。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。越州石氏,指南宋新昌石邦哲在越州(今浙江绍兴)辑刻。其刻帖以精工传神著名于世。
3.《曹娥碑》
又名《度尚曹娥诔辞》。墨迹,现藏辽宁省博物馆。书于东晋升平二年。传为王羲之书。
此帖是晋人原作,在真伪上没有争议。它是晋代陆机《平复帖》以后、王珣《伯远帖》以前,惟一一件可靠的文人墨迹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值得高度重视。
关于此书的作者,历史上有两种看法。一为王羲之书。主此说者以北宋黄伯思为代表。元人郭天锡、明人文征明、董其昌、清人康熙等人皆主此说,或倾向此说。一为晋人书。主此说者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。元人赵孟頫等赞成此说。
《曹娥碑》不管是否王羲之书,但此帖笔画、诸字都尚存古意。代表了那个时代(甚少是一种)书法的风格。这是没有疑问的。此帖艺术性极高。不但一般民间书手写不出来,一般文人也写不出来。这是它的可贵之处,也是一些人认为是王羲之手笔的重要原因。
总之,王羲之晚年,包括辞官以后的书迹流传甚多,以上只是部分作品。现率尔写出,不对之处,还望指正。
作者: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玉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