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琊王氏故里,史称琅琊郡临沂都乡南仁里,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诸葛城村南。琅琊王氏后人以孝友村为其故里,在此建有"孝友祠"。祠堂坐落于白沙埠镇孝感河北岸,东临沂河,北依茶芽山,孝感河与柳青河蜿蜒而过,四季景致殊异:春夏之际,百花争艳,绿荫如盖;夏秋之交,荷香十里,桂子飘香;隆冬时节,河面冰封,形成"琅琊八景"之"孝河凝冰"奇观。这一承载着"卧冰求鲤"典故的文化景观,成为孝友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。

 

文化渊源与重建背景

 

       中丘城(诸葛城)遗址至今犹存,明清《沂州志》《临沂县志》均有明确记载。近代琅琊王氏后人在孝感河畔重建"孝友祠",不仅为临沂增添了历史文化地标,更使植根民间、传承千年的孝友文化得以延续。这一民间自发筹资的文化工程,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,也彰显了当代人的文化自信。

 

       重建工作始于1990年秋,王晓家教授赴临沂参加聂邦瑞筹备的"王羲之基金会"成立会议期间。在八一宾馆,王晓家与何玮、钟球、刘家骥、聂邦瑞、王晓真、王友仲等人士畅谈地方历史文化。当王友仲提及《临沂县志》记载的"孝河凝冰"胜景已不复存在时,众人深感惋惜,遂热议王羲之家族及"卧冰求鲤"的孝道故事。面对毁于抗战时期的孝友祠遗址,王晓家率先提出重建倡议,获得一致响应。聂邦瑞特别强调,作为王羲之故里,理应由琅琊王氏家族主导此事,会议决定委托王友仲具体联系族人,由此开启了孝友祠重建的序幕。

 

筹备与实施过程

 

       十余日后,王友仲肩负使命来到西孝友村,与村支书王友涛、东孝友村支书王友俊商议重建事宜。两位书记深表赞同,随即组织召开首次王氏族人代表会议。与会者有王友仲、王友涛、王友俊、王友伦、王荣坤、王家荣、王廷江,聂邦瑞列席。会议确立了重建孝友祠及卧冰碑亭的文化意义,作出三项重要决议:由王友仲负责向临沂市政府汇报争取支持;由王友涛、王友俊负责族人动员和资金筹措;由王友仲联系刘大田进行设计,王友涛主抓施工。工程选址最终确定在西孝友村孝感河北岸原址建祠,南岸立"卧冰碑亭"。会后,副市长李俊修专门约见王友仲,明确表示支持民间筹资重建,并指定由王友仲具体组织实施。

随后的第二、三次族人代表会议规模扩大,王友仲、王友涛、王友俊、王友亮、王俊林、王孝源及会计顾照起、王怀利、王孝俊、王春志、王荣坤、王友伦、王家荣、王明喜、王友良、王俊禄等三十余位代表参与。会议详细规划了工程选址、资金募集、进度安排等具体事宜。1991年初夏,重建工程全面启动。王友仲邀请竹简汉墓博物馆刘大田负责设计,王晓家撰写碑文,临沂教育学院校长张寿民题写"晋元公王祥守奈处"楷书碑文,李大坤书写碑阴注文,高庆荣题写"晋元公王祥卧冰处"碑文及注文。王孝俊负责联系小山前石刻艺人王士才进行碑刻制作。至1992年,"晋元公王祥守柰处"、"晋元公王祥卧冰处"及"晋元·贞公"三座碑碣相继完工。

 

       在工程建设阶段,白沙埠镇党委书记姜兆义等领导给予大力支持,不仅协助王友仲赴济南汇报工作、联系专家,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。王俊林全面负责资金筹措与工程监督,后期由王孝俊、王东山协助;王友涛担任施工总调度;夏继开负责现场施工。1993年6月,著名雕塑家左耀国创作的王祥、王览、王羲之三圣祖神像落成,标志着孝友祠重建工程圆满竣工。

 

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

 

       孝友祠重建三十余年来,已成功举办数十届"孝文化节","弘扬孝悌文化,传播现代文明"的理念深入人心。琅琊王氏后裔成立了"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",创办《望族文化》刊物,每年农历三月初三、九月初九定期举行祭祀大典,系统传承孝友文化。

这一文化工程与临沂"五贤祠"、"王羲之故里"等历史遗存相得益彰,为"南仁里"遗址及"太保林"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如今,临沂高铁站坐落于这片文化沃土,"沂河新区"建设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。在这片融合了琅琊古韵与红色精神的热土上,孝友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,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动力。当前,孝友祠正在申报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其文化价值必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。

(王友仲 葛厚竹 稿)

琅琊故里,琅琊王氏后人孝友祠重建纪实

2025年4月23日 17:32
浏览量:0
收藏